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[健康]--避免中風年輕化

降低危險因子 避免中風年輕化
《資料來源》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8(1017月號)
游小雯
諮詢張仁鴻(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)
29歲的小李,為了剛出生的寶寶,努力打拼工作,希望能讓妻兒沒有後顧之憂,
因為生意不 錯,他連開兩家便利商店打算賺取更多盈利,
長期下來因為壓力太大常常失眠,原本有吸菸習慣的他,也因為煩躁煙抽得更兇了,
某天凌晨醒來小李突然發覺自己半 身麻痺無法移動,沒想到,年紀輕輕的他居然中風了!
「中風」是國人十大死因排名中長期的第三順位,2010年因中風死亡的人數就達11千 多人。
根據統計,3分之2的中風患者發病年齡超過65歲,
以往45歲以下的年輕型腦中風患者在台灣約只占2%5%,但這幾年卻已上升到10%
換句話 說,中風不再是專屬於老人的疾病,連年輕族群被中風找上門的機會也開始逐漸增加。
「我還年輕,怎麼可能會中風?」一般民眾聽到中風都會聯想到年紀大的老人,
但近年來中風 病患卻有年輕化的現象,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仁鴻指出,
熬夜睡眠不足、工作壓力大、飲食習慣不佳,甚至有抽菸喝酒等惡習,
都是導致中風的 危險因子,而正值青壯之年的族群幾乎「全都包」,
長期下來早已埋下中風的危機卻不自知。
中風前的身體警報:短暫性腦缺血
中風是指腦部血管病變,造成阻塞、栓塞,甚至破裂,血液及養分無法供應給腦部各區域,
或是腦部受到血塊壓迫,使局部腦細胞得不到養分而壞死,導致意識或神經功能障礙或喪失。
中風病患大多數會有單側肢體無力、走路不穩傾斜、臉歪嘴斜、肢體麻木、甚至大小便失禁,
也有視力模糊、咬字不清、說話困難、答非所問或不能言語等失去判斷理解力的情形產生。
除了有立即明顯的症狀外,也有人是「短暫性腦缺血」,患者會有眩暈、視力模糊、
噁心嘔吐、吞嚥困難、走路不穩、單肢無力、失語等輕微中風症狀,多半短時間就會恢復,
沒什麼後遺症。
而正因為「短暫性腦缺血」發生的時間可能僅幾分鐘,很輕易就被民眾忽略。根據調查顯示,
有將近10%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,因為沒有做進一步的檢查及預防,
7天內就發生了中風的情形,而令人措手不及。
FAST4步驟,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
根據健保局委託調查45千多名中風個案資料分析發現,因為對症狀的不瞭解,
只有約3成 的中風病患於病症發作後能在2小時內到院治療,
而有7成患者錯失即時就醫診治的機會;其實民眾如果有疑慮,
最快的方法就是參考「FAST辨別中風4步 驟」,馬上就知道是否有中風的情況了。
而所謂「FAST辨別中風4步驟」就是:
  1. FFACE):微笑或觀察「臉部」表情,兩邊的臉是否對稱。
  2. AARM):將「雙手」抬高平舉,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而下垂。
  3. SSPEECH):「唸」出一句話,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。若當前述三者症狀,
  4. 出現其中一種,就要馬上就醫。
  5. TTIME):明確記錄發作時間,立刻就醫,爭取時間,千萬別胡亂聽信偏方,
  6. 延誤治療時機。
對於發生「急性缺血性中風」患者,若能在發生後「3小時」內的黃金急救期,
立即給予「血 栓溶解劑靜脈注射」治療,就可大大減低中風所導致的身體損傷,
復元情況也會更加順利,因此民眾對於身體發出任何不尋常警訊,千萬不可小覷,
要謹慎應對並立 即就醫接受詳細檢查,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及遺憾。
5大高危險群,小心中風找上你
除了有中風家族病史及年紀較大的老人外,以下5個中風的高危險群,不僅要定期追蹤檢查、
服藥控制,更要特別注意平日自身的保養。  

    1. 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人:高血壓會加速腦動脈硬化,造成血管狹窄而導致中風; 
        而血壓飆高也會導致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風, 
        因此高血壓患者中風機率比正常人高出7倍之多。
    2. 糖尿病患者: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硬化的時間比正常人早,動脈硬化程度也較嚴重,
        其血液常稠度高,局部血流相對緩慢,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。
    3. 高血脂及過度肥胖者:肥胖者體內脂肪約佔體重的25%到35%, 
        容易發生動脈硬化和高血壓,中風機率較常人多出4成,且一旦發生中風,
        死亡率也會高出2倍。
    4. 嗜菸嗜酒者:菸草中的尼古丁會使心跳加快、血壓升高,
        長期下來血液凝固性與粘稠度增加,會加速血管硬化並增加心臟負荷;而飲酒無度,
        則會促使腦血管破裂,這都是誘發中風的最大起因。
    5. 本身有心臟血管疾病、紅血球疾病或凝血功能異常方面問題的患者 

    其實門診中有許多案例,是遇到檢查發現有出血管狹窄、堵塞或已經中風,  
    被醫生告知才驚覺自己身 體出現狀況,有些人會遵照囑咐用藥並馬上改變生活習慣;  
    但也有不聽勸的病患,治療出院後非但沒定時吃藥,抽菸喝酒還樣樣來,  
    最後造成半身癱瘓等二度中風的 情況,尤其年紀較大的患者,身體恢復力更差, 
    往往二度中風後都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,再怎麼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降低危險因子,跟中風說NO
現代人因為飲食西化、工作忙碌,導致「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」三高的比例越來越高,
屏除先天的基因疾病,其實一般民眾只要從日常生活著手,就可以降低危險因子,
避免中風及其它疾病找上自己。  

    1.  均衡飲食、控制體重:少鹽、少糖、少油、多纖維、定時定量,每天5蔬果及多補充水分。 
    2.  睡眠充足、不過度疲勞:長期睡眠品質差,血壓容易偏高,所以盡量不要熬夜,
         並減輕工作或生活壓力;維持良好睡眠及情緒、提升免疫力,
         就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最佳能量。 
    3.  不抽菸、不過量飲酒。 
    4.  做適合自己體能的運動: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、加速新陳代謝、增加血管彈性、
         避免肥胖,建議每週至少運動5天,每次至少30分鐘;且運動有助於調節壓力,
         但如果有高血壓的人,須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,可採取散步、
         健走或騎腳踏車和緩的運動型態。 
    5.  注意氣候溫差: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外,有早晨出門運動習慣之心血管疾病患者,
         寒流來襲應避免太早出門,最好等氣溫回升後再外出運動,且運動前要先暖身;
         若過程中有頭暈、胸痛、心悸、盜汗等任何不舒適現象,應立即休息、停止運動。
    6.  定期健康檢查 
         對大部分的現代人來說,要降低危險因子看來簡單,卻很難澈底實踐,
         但若民眾真的發生中風的情 況,就千萬不可再隨意馬虎。張醫師表示,
         曾遇過一位男性病患在體檢時測出血壓偏高,後來尚未完全控制,隔沒幾天就中風住院,
         這名病患擔心日後生活不方便, 也會為家人帶來無形的壓力,於是無論在復健、服藥、
         生活作息改變及飲食習慣上,配合度都相當高,因此目前幾乎完全康復
         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。
    儘管中風透過長期的復健治療可逐漸痊癒,但花費的金錢、時間及人力卻難以估計及掌控。
    腦 細胞缺血5分鐘就會壞死,雖然中風可慢慢恢復,但不如早期預防掌控及盡量降低風險,
    而健檢雖然有助提早發現是否有中風的相關危險因子,但最終之道,
    還是要 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均衡的飲食,畢竟身體健康奠基好的根本,
    才是遠離中風最有效、最有用的方法。


    盼望大家平安~

    感恩有您✿◕ ‿ ◕✿

    0 意見:

    張貼留言